时间
12月29日
09:20-10:50
|
地点
|
讲者
|
主题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王拥军教授、李军民教授、周莉教授、
刘建和教授、葛金文教授等
|
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高峰论坛
|
12月29日
11:00-11:30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陈可冀院士
|
大会报告
|
12月29日
11:30-12:00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商洪才教授
|
新时代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
12月29日
13:00-13:30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刘建平教授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开展决策导向的临床研究
|
12月29日
14:00-14:30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杨利平教授
|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思路与探索
|
12月29日
14:45-15:15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贺文彬教授
|
中西医结合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药物研发策略与探索
|
12月29日
15:15-15:45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廖端芳教授
|
自噬介导的细胞脂代谢与药物干预策略
|
12月29日
15:45-16:15
|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
葛金文教授
|
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考量
|
参会专家介绍:
陈可冀,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教育部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效动力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荣获古籍整理金奖,并先后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荣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学术奖,求是杰出集体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和学术继承人70余名。曾多次到欧美、日本、东南亚及东北亚各国讲学和访问,促进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和持续发展,扶植和造就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廖端芳,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曾先后3次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进修。现任“湘产大宗药材品质评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药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4),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人选,湖南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兼任<<Current Traditional Medicine>>主编,<<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副主编;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组专家,国家青年千人项目会议评审专家。长期致力于血管生物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中药生物效应与品质评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主持教育部、卫生部、湖南省自然基金、湖南省重大、重点项目、863子项目等近50项,参加国家973项目2项。在《Circ Res》、《J Biol Chem》、《Oncotarget》、《Clinic Cancer Res》、《Scientific Reports》、《Int J Cancer》、《PloS One》、《Atherosclerosis》和《Acta Pharmacol Sin》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60余篇。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20余部。
王拥军,男,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导师、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称号。
刘建平,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留学工作于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挪威。学术任职有: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ISCMR)主席,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评审专家;担任国内外30余种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出版教材及专著9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20余篇,被SCI收录170篇,被引用3360余次。
商洪才,男,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首席专家。现为教育部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省部级一等奖 6 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在 Ann Intern Med,Nanomedicine:NBM,Pharmco Res,JCE,SREP 等发表 SCI 收录论文 70 篇,IF 总计 237;SCI 他引 600 余次、中文他引 1121 次,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多项。
李军民,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上海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血液学分会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上海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血液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血液专业的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以及血液免疫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较深入研究和丰富临床经验。
周莉,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二科主任,兼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世中联内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秘书、东直门医院临床研究基地秘书等。从事中医药防治急性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主持国家级和北京市课题各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国家攻关课题、行业专项、北京市科委等多项科研课题。作为主编人员编写并出版了WHO资助的“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学会指南”,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各1项。
杨利平,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广州市“百人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广州市优秀专家。现任暨南大学药物经济与卫生技术评估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长期在一线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研制、产业化国际化开发、大健康产业链建设工作。主持/完成“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十五”(863 计划)、“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专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项目;广东省和广州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荣获多项国家、广东省、广州市荣誉与奖励。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优秀专利奖(2012 年),第十五届中国优秀专利奖(2013 年);广东专利奖金奖(2013 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要技术成果(2015 年);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奖(中国侨联-2016 年)。
贺文彬,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带头人,脑病中医防治和新药创制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医脑病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山西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全国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建和,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继承人。现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诊疗中心副主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西医协同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脑心同治、络病、自然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中医药健康管理分会、基层医疗分会副理事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编医学著作各20余本。曾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一等奖、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曹卉娟, 女, 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要从事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两项,主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药协会男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理事;同时任多部国际SCI杂志及国内《中医杂志》等特约审稿专家。共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英文SCI论文27篇,累积影响因子40余分。
何清湖,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男科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男科疾病的科研与临床为研究主要内容,推动与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被行业誉为中西医结合教育学家;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后取得湖南省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主编中西医结合学术专著、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葛金文,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脑疾病)学科带头人、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医院校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湖南省医学教育科技学会副会长、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临床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实验动物学会副会长。先后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和CSCD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湖南省高等教育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其中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著作7部。